翟永旭: 停落在古城长河的宝藏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8-23 15:20 在广府古城2600多年的历史中,府衙虽在此仅存在了545年,但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自身的特殊地位,为古老的广府增添了几多浓重的色彩,所以才会在古城长河中形成宝藏,等待着人们前去挖掘开采。 “广府”全称为“广平府”,而要从全方位认识“府衙”,还需要了解其存在前后的历史。广平府府衙位于永年县境内,有着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隋末唐初时期,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创建大夏国,在此定都后,建立起万春宫。后虽被唐军消灭,但万春宫得以保留下来。到了宋朝和元朝时,万春宫为洺洲治所,后毁于战乱。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在此设立广平府时,在万春宫原址上修建广平府署。燕王继位后,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其护卫京师的作用和地位得以显现,拥有了“三辅噤喉”之称。自那时起,府衙在此落户至民国时期。民国二年废府留县,广平府划入永年县管辖范围中。也许是因为府衙的缘故吧,这里仍是县署办公地,而原来的府衙则先后成为永年县师范和永年县二中。到1958年,永年县县城迁至临洺关,广平府成为本县一个普通的村庄,当地人习惯将其称为“城关”。府衙也因此在被人遗忘中得到毁坏,到了新世纪,广府发展为5A级旅游风景区。人们忽然意识到:府衙在广府古城历史中,有着典型象征意义。于是于2012年开始在旧址上重建,并在2018年对外开放。 最初设立广平府,管辖着永年、邯郸、鸡泽、曲周、广平、肥乡、成安、威县、清河9县,这里为治所。到清代时期承前制,称为直隶广平府,治所未变。雍正四年,为解决滏阳河建闸争水纠纷,将磁州(今磁县)划归至广平府,至此,广平府辖一州九县。 广平府署在永年县境内,而又管辖着广平县,为将其区别开来,人们习惯将其称为广府,此称呼至今仍有着广泛性。 明清时期,也许是因为有“府衙”的存在吧,广府进入到较为繁华时期,也成为重要的历史阶段。所以在修复府衙过程中,也遵循着明清朝代的格局。 新修建的广平府署坐落于广府古城南北中轴线北端,正对南大街。府署占地约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有大小院落19个,房屋160余间。 走近府衙,便可在“三辅噤喉”牌坊引领下,进入到府衙广场,伴随着威严进入参观。 中间的大门时常处于关闭状态,参观时从侧门进出,侧门在大门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大门过去叫正门或仪门。过去进入府署是有严格规定的,中间的正门平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新官上任、上级官员来访、皇帝亲临、迎接圣旨或者举行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可以打开,以表示隆重。左右两侧叫生死门,东侧是生门,西侧是死门。府内工作人员走生门,囚犯走死门。现在的侧门虽不受此规定约束,但正门平日也是不开的。 “公生明”戒石坊后,分别是大堂、二堂、三堂、四堂。四堂后面,建有“浮清阁”,是知府供奉守印大仙的庙宇。大堂又名“正堂”,为府署核心机构,是封建社会权威象征,是知府开读诏书,接见官吏,举行重要仪式,公开审理重大案件的场所;二堂又名“中和堂”,是知府处理日常事务的场所;三堂又名“燕思堂”,是知府平常休息、喝茶、处理内务、会见宾客、接待上级官员以及处理隐私案件的场所;四堂是知府和夫人居住的场所,平日外人不准随意入内。居于四堂后面的庙宇表达着知府全家的心愿,据说农历每月初一或十五的时候,知府夫人要到此上香,求守印大仙保佑知府能保护好官印,或走上步步高升之路。府衙重建后,工作人员仍保留着此习惯,是对文化的传承,抑或是在祈求旅游事业得到更好发展后,表达着对美好未来向往的心声吧。 府衙作为权力机构,在老百姓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旅游景点后,为人们了解府衙文化大开了方便之门。而将心愿演变为心声后,使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融合在一起,深化了古老的意义。 以文化为主体所形成的宝藏,不必担心因过度开采而衰竭,但也需要把握好挖掘方向,才会让其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府衙修建时按照古时左文右武的习俗,将府署六科安居在大堂广场的两侧。东侧为吏、户、礼三科,西侧为兵、刑、工三科。这一布局有助于人们对府衙产生更为全面的理解,它不仅仅只是权力机构,也是为人们正常生活提供保障的部门。 吏科负责的是全府的人事事务,主要负责衙门官员的选拔、任免、考核,并记录本地进士、举人以及本地人在外地做官、任职的详细资料,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科主要是管理民政、财政、税收、田赋等事务,应该说是六科里最富有的一个部门;礼科主要是负责祭祀、宣传和教育事务,如礼仪、学校、考试等;兵科则相当于今天的武装部,主要负责的是全府的军事事务,如士兵的训练,输送,马匹选购,城防的军事活动以及捕蝗救灾等;刑科主管全府的司法业务,管理刑狱,是集中了今天公检法权力的机构;工科主要负责的是工程的营造,如道路、桥梁、庙宇,衙门建设、维修等。 在文三科展厅,用模型或雕像形式还原了当时“知县出巡”和“老师讲学”场景。通过知县出巡的气派和老师讲学的礼节,诠释着中华文明礼节发展的过程。在古代,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要恭敬站立在老师身侧;如对讲授有所质疑,则要跪在老师面前提出疑问,以示尊敬。 与文三科并列的展厅为“科举展厅”。在大教育家孔子雕像引领下,我们看到的是广府府衙存在时期,有关于科举方面的历史。 明清时期,正是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源远流长,发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终结于清朝末年,历经一千三百年之久。 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等级,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也叫“童试”,童生通过童试成为生员,也就是秀才。秀才参加“乡试”,中试者称为举人;举人参加“会试”,中试者称为“贡士”,贡士参加由皇帝主考的“殿试”,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根据成绩分三甲录取,一甲取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等,赐进士出身;其次为三甲,同进士出身。 广平府衙当时承担的是院试考试。与其他级别考试不同的是,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预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由于参考者均为童生,所以在管理方面要繁琐一些。广平府衙存在时期,当地共产生过361名进士,包括256名文进士和105名武进士。虽然没有出现文状元,但产生了3名武状元。 秀才是书生谋生的最低标准,在无法求取更大功名后,只好以此为谋生手段。通过院试成为秀才后,方可办学堂教书,或通过为他人写写画画收取报酬,当然也可以进入县衙或府衙去当师爷。 进入到武三科展厅,可以看到清代广平营配置的火炮等兵器,以及沙盘模型,这是广府明清古城微缩版。其中包括府署、县署、游击署、府县城隍庙、府县文庙、贡院、文昌阁、奎楼、清晖书院等建筑,以及清晰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小拐弯”明清时古城街巷格局。 与武三科并列者则是古代刑具厅。刑具主要有站笼、老虎凳、枭首示众、炮烙、水牢、彘等。通过刑具种类及发展史,形象直观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刑法的残酷。展厅门前明确写着: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者禁止参观。 在重视农耕的朝代里,知府审理案件有着严格规定。每年农历4月和7月为农忙时节,除谋反、命案等重大案件外,一般民事案件不再受理。府署受理案件每月都有固定时间,到了受理时间,门口会摆放这两块牌子,老百姓才可以投递状子告状。 游览以文化为主题的景点,需要用心去感悟,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意义。府衙存在期间,广府管辖范围较大,却体现出人杰地灵的本色。今天的广府以村庄的形式而存在,府衙失去了往昔的威武后,用宏伟建筑显现着灵性。 广府古城有着极强的悠久性,府衙作为其中一份宝藏,用各种形式对历史、人文等做着记录,引导着人们在光辉灿烂中开创着美好未来。 府衙所浓缩的是广府明清时期的历史,重建期间,又着眼于发展脚步,添加了些许历史内容。而在门前所矗立的“公生明”戒石坊,在任何时候,都有着警示作用。 “公生明”三个大字,是战国末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所撰,意思是说,只有公平公正才能明察秋毫,明辨是非。背面题写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所撰,由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字。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官员,你的收入来自老百姓的血汗,虽然百姓可以欺瞒,但所作所为逃不过洞察一切的上天的双眼,为官者要有所儆戒。 府衙徜徉在广府古城545年的时间里,先后有194任官员到这里任知府,其中24位事迹突出的知府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如今西跨院内“广府知府事迹展”中,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展示,其中包括:连任九年、政绩卓著的秦民悦,兴修水利的李进,捐俸修城的陈俎,总督亲荐的李朝仪,重视文教的吴忠彦,曾任中国首任船长的张斯桂等。 回顾广府知府的历史,不能不提及的是“投水救城”和“校人故智”这两则故事。 清世宗雍正七年,李梅宾出任广平知府。有一年,洪水泛滥,广府城被水所围,危在旦夕,时任知府李梅宾在城头设祭,大声祈祷:“梅宾无才,奉朝廷之命来出任广府,城在我在,城毁我亡。我愿意先死以报效朝廷的重托和百姓的信任。”边说边哭,纵身跳入水中。这时,大水突然退去,城池得安。后来梅公调任他处,百姓思念他的功德,为他在南城龙王庙一侧建了祠堂。 校人是清代负责水利的官职名称。有一年,广平府遭遇水患,直隶总督府派某官员前来指挥救灾,但该官员从未到过水灾一线。总督来视察时,为了假装自己救灾很辛苦,该官员就自作聪明地用水把自己的官服浇了个透湿。他的下属看到后提醒他:“既然救灾,衣服都湿透了,为什么鞋袜没湿透呢?”他只好急忙找人继续往自己身上浇些水。对于不关心百姓疾苦、欺上瞒下的官僚作风,在老百姓身上得到的只能是嗤之以鼻。 两则大相径庭的故事,对清官和贪官的形象做了勾勒,更对廉洁和耻辱作了精准诠释。 在“公生明”之后,总会想到“廉生威”。后面这句话,其实也应该成为老百姓的做人准则。翻阅知府案件阅历,百姓纠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平民百姓不能做到洁身自爱,只能为贪官的行为提供温床。在这里,不能不提及师爷的作用。 在幕僚院展厅,对师爷展厅进行了还原。古语有“无幕不成衙”一说,幕就是我们俗称的“师爷”,是知府办公理政的重要助手。通过画面和文字形式,讲述了幕僚产生、作用和分类等。师爷主要分主钱粮师爷和刑名师爷。钱粮师爷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知府处理税收及衙门的公共财政开支事务,相当于今天的财务会计。刑名师爷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官员处理各类审判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司法审判顾问。 透过幕僚展厅的文字画面,看到了府衙存在期间,广府师爷通过走访民间,使案件得到秉公办理的事迹。历史名人蒲松龄和方苞等人也曾担任过师爷。我们所熟悉的包拯身边的公孙策,所担任的也是师爷角色。 在中国的封建官僚体系中,他们以文化知识为基础,凭借沟通能力强等优势,在判案过程中,深入民间调查,为案件得到公正判决提取到最为有力的证据。由于没有正式官职,只能在政府官员身份的掩护下,过着非官非民的生活。因为在案件审理期间,能发挥出一定的决策作用,所以更需要用言行去维护好清正廉洁的威严。 受“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影响,府衙一度曾被蒙上过黑暗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存在确实为社会发展做出过贡献。 府衙重建绝非仅仅为了丰富景点,而是用知识创建出收藏宝藏的宝库,呼唤着人们在积极利用中,为建设今天的广府多做益事。今人正是在此指引下,为“城关”这个普通村庄增添了更多生机,也使广府重现久违的繁荣。 作者简介:翟永旭,男,1971年出生,河北邯郸人。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民俗协会的会员、西部散文选刊微刊编辑。先后在《华夏散文》《中国散文家》《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余万字,有若干作品获奖。出版散文集《有我美梦作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