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丝路学论坛暨“丝路连通的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10-08 23:5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近期,第九届丝路学论坛暨“丝路连通的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共同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术研究部承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新疆师范大学丝路学协同创新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重点研究基地“中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心协办。 本届论坛涉及丝路文学研究、丝路遗产研究、丝路历史研究、丝路文博研究、“一带一路”研究等议题,旨在促进相关领域研究的合作与对话,为丝路学研究构建起学术交流平台,在新时代重释“中国与世界古今丝路关系”,旨在开启学术界共商共建“丝路人文共同体”的新篇章,为丝路学研究与“一带一路”建设贡献真知灼见。本次会议在延续前八届论坛跨专业、国内外、多界别特征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诸多新的亮点,例如采取了“互联网+人文交流”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新增了丝路文学、丝路遗产两个研讨议题,探索共建“丝路学术共同体”的切实路径。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马丽蓉作大会开幕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马丽蓉作大会开幕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为建设“丝路学术共同体”提供经验 丝路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与学术渊源。马丽蓉表示,中国与联合国的丝路学术交流与合作,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平台上开展的“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参与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在线平台、积极开展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活动、大力推进丝路跨境游、主导构建丝绸之路文博艺术影视共同体、鼓励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跨境考古合作等;此外,中国的敦煌学研究探索“数字敦煌”的网络传播使得中外学者在共享网络资源中加速了国际合作进程,为建设“丝路学术共同体”提供了成功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洲和太平洋部主任、“丝绸之路系列跨国申遗”项目协调员景峰致辞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洲和太平洋部主任、“丝绸之路系列跨国申遗”项目协调员景峰在致辞中提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领域的业务主要依据了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理念,这也是教科文组织文化政策的基石。丝绸之路很早就进入了教科文组织的视野。1988年,教科文组织凭借“世界文化发展十年”(1988-1997)发起了“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大型跨学科国际合作项目,前后组织了五次大规模国际考察活动,旨在通过对古丝绸之路的科学考察和学术研究,促进和丰富其文化特性,推动东西方全方位的文化对话和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研究中,丝路文学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但中国丝路文学研究界仍需加强并争取更大国际话语权。希望上海外国语大学再接再厉,做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和世界遗产教育工作,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走出去,在国际上绽放光彩,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美誉度。 中国前驻埃及和沙特大使吴思科致辞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开幕式上,中国前驻埃及和沙特大使吴思科、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中国航海学会秘书长闫晓波、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兼副馆长张东苏、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分别致辞。 吴思科提到,学术界应当对“一带一路”建设八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客观评估和经验总结。同时,在面临逆全球化浪潮、新冠疫情等现实挑战下,中国学者应该提出务实有效的解决之道,发挥“中国方案”的学术力量。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致辞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罗林提出,如何重新阐释中国与世界古今丝路的关系,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值得开展跨学科的深入探讨。通过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度案例研究,加强结伴走丝路、做学问意识等方式来构建新丝路学暨中国丝路学已成为业内共识。在上外丝路学团队和我国丝路学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概念界定、理论建构、框架阐释、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国特色的丝路学学科的构建日臻成熟、呼之欲出。 中国航海学会秘书长闫晓波致辞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闫晓波表示,未来将带领中国航海人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做出更大贡献,将围绕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航运强国,打造好航海学术交流品牌、构建国际航海科技交流合作平台,不断提高服务航海事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兼副馆长张东苏致辞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张东苏认为,博物馆是联结过去、现在、未来的枢纽,肩负着坚定文化自信的重任。中国航海博物馆在航海强国国家战略和上海航运中心建设,以及满足人民对文博产品需求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要持续打造好海派文化的城市文化客厅,努力建设成为丝路研究、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平台。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致辞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姜锋表示,上海外国语大学坚持“多语种+”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为己任,培育“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人才支撑,为推进全球文明对话和构建“学术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库支持。本次研讨议题围绕丝路文学、丝路历史、丝路遗产、丝路文博、“一带一路”研究等方面,其中新增的丝路文学议题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 积极构建“一带一路”学术话语体系 在主旨发言阶段,国内丝路学界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丝路学术共同体建设等议题发表了自身观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王文教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卢山冰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李继凯教授,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许培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马丽蓉教授分别作了分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教授主持。 王文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学”的基础已经较为成熟,当前“一带一路学”已成为显学。卢山冰认为,“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正在形成合力,丝绸之路黄金走廊的开发是继中欧班列后的又一重要品牌建设。李继凯提出,丝路文学应当是跨时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文学,而现代丝路文学也应当是古代丝路文学的继续和发展。在当今开创“一带一路”之伟业及丝路文化语境中,言说“丝路学”及其学科建设、“丝路文学”及其“陆丝文学”和“海丝文学”等话题都可谓恰逢其时,值得深入研究,为持续推进丝路学研究做出切实的贡献。 许培源认为,新冠疫情影响了“一带一路”的投资进程,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完善投资机制,管控风险。另外,如何在现实中建立利益绑定机制,值得深入研究借鉴。马丽蓉表示,人文共同体视域下的丝路学术共同体建设,有着深刻内外因素,也是构建“一带一路”学术话语体系的现实之举,将是“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突破口和国内丝路学人任重道远的新使命。 本次会议下设六大分论坛,分别围绕“海丝文史研究”“丝路文博研究”“丝路文学研究”“丝路历史研究”“丝路遗产研究”“‘一带一路’研究”等主题开展研讨交流。 分论坛一以“海丝文史研究”为题,由中国航海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单丽主持。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孙光圻从历史角度论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明中的地位;其后,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义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陈晓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胡梧挺、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范宏涛、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何国璠分别就“古代海丝在东西方文明的地位”“古代中国与阿拉伯航海书”“唐代东北亚鳍足类动物认知”“大谷光瑞‘丝路探险’”“哈佛图书馆藏《直隶山东航海图》”等主题进行发言。 分论坛二以“丝路文博研究”为题,由中国航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顾宇辉主持。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吕静、上海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华、中国航海博物馆馆员任志宏、上海博物馆助理馆员章灵、葫芦岛市博物馆副馆长兼副研究馆员孟玲、中国航海博物馆陈展部副主任荣亮、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馆员杨天源、中国航海博物馆助理馆员蒋笑寒、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韩雪飞分别就“英藏十三行外销瓷器”“1937年海外救国汇款”“十九世纪商业捕鲸”“佛具中的伊斯兰玻璃”、“沉船与‘海丝’故事”“海丝类展览的范式思考与策划实施”“明清时期中国贸易瓷器中的外来因素”“‘南海一号’出水货币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货币流通”“公元1-7世纪罗马帝国的胡椒贸易”为主题进行了讨论。 分论坛三以“丝路文学研究”为题,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系主任于漫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新丝路学刊》副主编杨阳、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波斯语专业副教授王振容、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土耳其语专业副教授韩智敏、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顾坚、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唐星、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博士生高鸽分别就“图德拉的本雅明的行纪”“中伊‘家书’中的家国情怀”“《六牙象王本生》中的文化交融”“丝路沿线两种史诗传统的融合”“《佛国记》丝路纪行的文学地理学思考”“辨识‘丝路文学’论争”等话题进行发言。 分论坛四以“丝路历史研究”为题,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程彤主持。南京理工大学中国与阿拉伯语国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季芳桐、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院长关丙胜、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涛、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波斯语专业副教授刘慧、浙江外国语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郭筠、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何卯平、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邹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博士后李伟华、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荷兰语专业讲师陈琰璟、上外丝路所博士生蒋蓝辉分别就“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波斯文明交往”“近代以来丝绸之路南道阿尔金山段的人群与互动”“16-19世纪中亚穆斯林朝觐之路与丝绸之路西端的关系”“菲尔多西《列王纪》关于‘中国’的地理概念及中伊关系”“中世纪中阿典籍与古地图视域下的古丝绸之路对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当代意义”“9-13世纪西夏佛教艺术东传及影响”“汉佉二体前与犍陀罗式钱币对比研究”“英国1827-1923年印度学流变及其丝绸之路视域”“巴达维亚首任华人甲必丹的权力交接”“中东欧国家的丝路学研究”进行发言。 分论坛五以“丝路遗产研究”为题,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奉林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奉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燕海鸣、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副教授孔令涛、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李卫峰、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越南语专业副教授冯超、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西班牙语专业副教授陈旦娜、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闵捷、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斯瓦希里语专业讲师马骏、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副院长高陆洋、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研究员白莉、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泰语专业副教授朱蒙、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印尼语专业讲师黄跃民、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西班牙语专业讲师张礼骏、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希腊语专业讲师王群、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印地语专业讲师顾青子、深圳大学海外利益研究院助理教授何思雨、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蓓分别发言。 分论坛六以“‘一带一路’研究”为题,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钱学文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特聘学术顾问王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东学院院长侯宇翔、新疆师范大学丝路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苏闻宇、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郭璇、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赵阳、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所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秘书张琎、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斯瓦希里语专业讲师宁艺、上海外国语大学《新丝路学刊》编辑部主任王畅、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博士生姜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重点研究基地“中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李建军、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王联合、浙江外国语学院东语学院副院长曹笑笑、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副教授周放、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蒋旭栋、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马来语讲师张榕、广西民族大学马来语系主任岑雨洋、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田艺琼、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世吾、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博士生付健杰分别发言。 战略人才培养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关键。据悉,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围绕教学、科研、智库开展了“上外丝路学”学科建设,目前已跻身全国“一带一路”有影响力智库前茅、“丝路学”研究成果引发广泛关注,为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语种战略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构建“丝路学术共同体”进行了初步探索。构建“丝路学术共同体”,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倡议,学界在行动。这一愿景的提出,无疑是在倡导向中外学者敞开统一的丝路学认知空间区间,还是借丝路学传统话语体系展开修正性研究以增进共识,更是助力“丝路精神”的话语传播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切实之举。 参加第九届丝路学论坛暨“丝路连通的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